我想不論是黃色的,還是藍色的文章,都已經太多了。反而,我想分享的,是夾在雙方之間的一個普通人的看法。這要談及我的背景,我的家人是深藍背景,有在中資機構的老員工,有在紀律部隊工作的人員;同時間,同儕也有很多是深黃的支持者。所以,在過程中,無人 Unfriend 我,都算是一種成就吧!
這也許是我這種比較務實的性格得出來的結果吧!
這裡,我也不打算說甚麼立場的事,而是想記下一些透過這件事,看到現代人的習慣和思維模式。
網絡巴爾幹化 (Cyberbalkanization)
曾幾何時,我熱愛 Internet 的其中一個原因,是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編輯。上網一搜,就可以把一件事不同演繹搜出來,待入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件。這是我對防火長城比較感冒的原因。
但經過這事後,發現就算給人們這種自由,他們也只是會收看自己想收看的演繹,攻擊不同的演繹版本。這樣我發現,就算人有足夠的自由,很多時都只會是自己想法的囚徒。
所以,從此體現到要對方進入你的立場,首先要認識對方的想法,順著想法去,就能把對方加入你的立場。當進入立場後,就能
參考:《通識導賞:佔領時代的 facebook 專頁版塊,巴爾幹化社會網絡分析》
黑白分明 vs. 第三選擇
這個運動,去到一個地步,是有把人們拉向非藍即黃的區別,甚至有 Facebook 專頁命名為「有種美德叫有種」。其實這是個很弊的想法,因為這種敵我矛盾,黑白分明的想法,最終只能斗到其中一方消亡為止。人類戰爭的起源,有部份都是這種信念而起。
要創造不同的結果,很多時,我們需要第三選擇。第三選擇不代表騎牆派,也有第三選擇的立場。但當敵我陣形本能上為了累積最大陣容,很多時也容不下第三選擇的。這是人類天生上思考的盲點,但突破了始能與眾不同。
港人定位和猶太人的遭遇之連結
這個事件本身沒希望,而更致命的是在冷待下諳然落幕。在談判上,可說是穿了底牌,卻沒能達到任何東西。這反映的問題是港人這個身份,在國家的眼中可有可無。這讓我想起過千年流離失所的猶太人。
猶太人在過千年的歷史中,所受的對待可絕不仁道,驅散、迫害,不計其數。但過千年間,也能保存自己的文化,也很多時在每個聚腳點成為一方巨賈。當中的智慧、對錢的態度和生存之道,絕對值得香港人借鏡。
別怪我這種實利主義的立場,畢竟認清了香港人的身份,我認為學習猶太人的經商和生活的智慧,在我假設的連結成立下,是最合適的生存之道。而且,借鏡猶太人也不壞,猶太人可是在受盡磨難後出了很多名人的民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