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

逆子弒親 又是宅男的錯?



最近的週末,發生了兩單讓人心情沉重的命案。一名29歲無業男子涉嫌殺害父母並碎屍,上周五與友人一同被捕,公眾譁然,翌日再有一宗父母被兒子殺害案件,元朗八鄉一名18歲失學失業青年,涉嫌與友人合謀持刀襲擊父母,父死母重傷。

確實,作為家長,的確有一刻我心想,會不會現在很可愛的女兒,終有一天會斬死我?但看看現在她可愛的樣子,想想現在她白紙一張,大局還掌握在自己手裡。

但當有媒體,將這兩單案件和日本「御宅族」殺人事件拉在一起,硬把「宅男」和殺人、社會問題綁在一起,我就覺得有點索強了。除非,你有一天見街上有兩個男人親咀,就認定那個地區的人全是同性戀的思維模式是合邏輯的說。

就算是「宅男」,就算是沉迷打機,但表現都會因應沉迷的東西不同,而行為上有所分別。要了解遊戲為何會影響到行為,首先就要了解一下電子遊戲本身。

其實,遊戲的設計就是要讓玩家投入到一個特定的角色中,並扮演他去闖關。當中,現在的遊戲會讓用家為了闖過這些關卡而買一些東西作收費。而我記得有研究證實 ﹝Sorry,忘記了來源﹞,誘使用家投入其中當的效果,有點類似催睡。故此,玩家就算是回到現實世界的行為模式,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遊戲的影響。

這種情況就像多看正面訊息的人會比較樂觀正面,多看負面的人會比較消極的原理。以宮崎勤事件為例,警方在其家中蒐證時,除了發現大量幼童系性愛、虐待漫畫與同人誌外,還有接近6000巻驚悚恐佈片、動畫和特攝片。再加上其先天缺憾,令他們除了沉迷的虛擬世界外,就甚麼都沒有了。所以最終,他把虛擬世界中的行為,投放在現實世界中去了。

就像香港這兩單案件為例,四位兇手除了失業失戀失學,人際關係不佳外,更重要是沉迷於不同的暴力遊戲當中。而我身邊眼見其他沉迷不同種類物事的人當中,也會因其嗜好而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模式。

所以,最終,我認為小朋友長大會斬殺雙親和別人的,所沉迷的世界才是原因。

至於「宅男」是否社會問題?如果以我們對宅男的定義,Google和 Facebook 中工作的 Programmer,都應該是宅男了。我想,現在沒有他們才是有「社會問題」呢!

要找出問題的核心,就千萬不要「想當然」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